羽毛球馆在县城热了起来。

年初,羽毛球爱好者徐一迪从北京辞职回到河北老家。一回到熟悉的县城,她就发现,多家羽毛球馆同时投入装修。作为一名已经打了十多年球的羽毛球玩家,她清晰地记得,过去老家的体育设施十分有限,专门的羽毛球馆更是不存在。县城唯一的政府综合性体育馆有4块场地,其中两块还要共享给篮球运动。为此,她的外甥每逢周末都要起早贪黑,只为能抢到一个打球的地方。
然而,仅仅半年时间,县城新开了5家羽毛球馆,总计拥有46块场地。有些篮球馆甚至已经把部分区域改建成了专用的羽毛球场。如此突如其来的变化,让徐一迪在老家过上了“打球自由”的生活。相比于在北京一小时上百元的场地费,县城的羽毛球馆价格显得十分亲民:散客仅需10块,包场也不过20块。价格低廉、选择丰富,她更是每周拉着家人一起组队打球。场地多到如果某家馆人多,她还能随时转到下一家馆。
不少县城的羽毛球爱好者今年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:从“一场难求”到“选馆困难”。湖北蕲春的女孩夏沐去年回家时,县城里仅有两家球馆,但今年已增至五家;河南方城的小赵夫妇,也经历了从驱车一小时去市区找场地,到如今本地六家球馆林立的转变。
县城素来对热门生意敏感。两年前,热衷咖啡的年轻人掀起了县城开咖啡馆的热潮,但随着市场饱和,许多咖啡馆接连倒闭。今年,县城的热门话题变成了羽毛球馆的兴起。中考体育加试要求增加体能训练,以及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热度,似乎为县城羽毛球馆的热浪添了一把火。
小赵的老公老杨也瞄准了这一机会。通过调研,他发现相邻的南召县羽毛球市场尚处空白,唯一的几块场地条件简陋,无法满足专业打球需求。他租下了一处旧厂房,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,仅花费35万便完成了场馆的整体装修。今年3月,“鑫羽球馆”开业,亲民的收费标准吸引了许多本地及周边镇上的羽毛球爱好者。
与老杨一样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还有很多。在视频平台搜索“县城开球馆”,可以轻松找到众多创业者的故事。他们多半是热爱羽毛球的年轻人,有一些是大城市或海外归来的创业者。他们利用县城的低租金、低装修成本,挖掘这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市场。
不过,羽毛球馆的选址并非易事。标准场地需要充足的面积与层高,县城的符合条件的设施有限,因此创业者们只能选择旧厂房、废弃篮球馆等场地进行改建。此外,县城居民对距离的敏感度也极强,一旦球馆位置偏远,就很难吸引客流。例如,姚晓佩经过深思熟虑,最终将自己的球馆选址于老城区中心一处旧厂房;老杨则根据群众习惯,将球馆设在了体育中心附近。
为了迎合不同年龄段球友的审美,这些新开业的球馆在场馆设计上也下了不少功夫,比如采用多彩地胶配色,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,甚至竖立网红标语,增加市集氛围。
但光开业还不够,回本的难度让这些行业入局者迅速经历了创业的种种挑战。县城的消费水平限制了定价,过高的场地费很可能吓跑顾客,让场地空置。即便降低收费,快速涌现的球馆竞争也让分流问题越来越突出。老杨有过因为竞争对手的免费试打活动导致客流骤减的经历,小赵则从减少开支的角度出发,自力更生将所有工作交由家人完成,尽量减少用人成本。
另外,县城的培训服务利润也难言乐观。尽管老杨暑假期间招募了40多名学员,可外聘专业教练的高成本,几乎让盈利无从谈起。县城家长对孩子这类消费投入上的犹疑,也增加了生意额外的不确定性。
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,县城的球馆老板们开始差异化生存。有多年羽毛球培训经验的姚晓佩,将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教学资源作为竞争力;而老杨和小赵则用“有人情味”的方式,营造出家的氛围,为球友送上西瓜、冰淇淋和节日礼物,获得了好口碑。
无论竞争多么激烈,县城里的羽毛球热情依然火热。这里打球的气氛纯粹,自由的打球环境让人更专注于运动本身,不需要过多地社交。正是这种简单的快乐,吸引着徐一迪这样的人,把激情带进了家人和朋友间。只要需求还在,球馆老板们要做的,就是坚持下去,熬过竞争,将这片市场逐渐做精做细。

这场围绕县城羽毛球馆的创业热潮,或许只是一个开始,它也揭示了一种新型县城创业的思路:在熟悉而朴实的环境中,延续爱好,从而找到事业发展的新道路。